正文 • 论智者的形成
最后更新: 2025年8月16日 下午7:56
总字数: 5700
智者。
对于智者一词,第一次在作品内敲响的是《无限恐怖》里的楚轩。不是别的,单纯就是好奇他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。
但是智者究竟是什么?单纯以文字定义,智为智商,者为人。网络上充斥着各种IQ测试,内容几乎都是针对数学,空间及语音能力作为判断标准。或许是因为亚洲文化导致的思维模式,懂得多,成绩好,记忆力好,理解能力强,学术的成绩几乎就成了智商高低的标准。
但真的是这样吗?
最近红起的《迷宫饭》里的玛露希尔,尽管被大量制作成迷因,当成搞笑角色。但是设定上活的时间长,魔法知識與能力超群,頭腦聰明反應快,是个不折不扣的优秀学生。但更多停留在“提供魔法解决方案”,当决策者时容易情绪化。几乎不会有人将她和“智者” 这一词扯上关系,她更像一个天才学者。一个背死书的学者。
—
那么智者应该是怎样的,要怎么复刻一个。我仍在尝试理解。
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。尤其在安排不好的情况下会出现以下几种糗境:
敌我全员降智,为了凸显主角或特定角色的聪明才智时不时给周围的角色上debuff ,只要有事情发生一定得等到他们出面才能解决,哪怕是一些莫名的蠢事
AI主角的错觉,完美,知道太多,仿佛脑袋置入了搜索引擎。当然如果角色本身就是玛丽苏,这没得喷。
过于全知全能的旁白附身,开上帝视角,化身作者嘴炮,写时没什么,回头看时尴尬到抠地板,妥妥的黑历史。
时常碎碎念的烦死人,像《齐木楠雄的灾难》里的明智透真就做得很棒,但是一出场就能将画框叠满的家伙作为配角偶尔出场很棒,作为主角想象一下都是灾难。
—
先来抄个作业:
《无限恐怖》- 楚轩
楚轩的“第一智者感”不是靠“他IQ有多高”的直说,而是靠叙事技术 + 群像分工一点点“写出来”的。
楚轩式“智者效果”
口碑先行(别人替他吹)
绕名、外号、规避动作、传闻片段:别人一听他名字就下意识“闭嘴/让路/等他判断”。
技巧:用旁人口头禅做“智者温度计”,比如:“别吵,让他算一下。”
伏笔先撒,答案后置
早期随手一笔...楚轩在进入副本时,总会做一些看似“无意义的小动作”,例如提前改造武器、计算某个房间的结构、随手拿了个不起眼的道具。
剧情到后半段危机爆发时,这些细节往往成为唯一解。
他做了什么
早期就布置后手,不告诉别人。
当关键时刻所有人绝望时,才“冷冷丢一句”:“这一步我已经准备过。”
智者感体现:
伏笔式智者:观众惊叹“原来他早就想到这里了!”
叙事张力:先压低,再反转抬高。
技巧总结:
伏笔最好埋在众人吵闹/紧张的背景里,让人当时忽略。
等危机来临时再揭示,“前后呼应”就是智者的威压感。
对比叙事(角度差而非降智)
别人在问“谁动手”,他在问“谁获利”。
别人看当下,他看五步后。
技巧:让他改写题目而不是“抢答”。
冷酷但可计算的抉择
把成本和概率说清楚,再下刀:
“这一步会牺牲1人,保住7人;不做会死5人。我选前者。”
剧情早期,团队资源有限,有些队员已经明显“拖后腿”。楚轩提出用他们做实验,甚至“把他们当诱饵”,以此换取全队存活概率的提升。
他做了什么?
把“人”当成概率变量:牺牲一人,数据更清晰;留他,则可能害死更多人。
直接在众人面前公布结论,不加修饰。
智者感体现:
冷酷理性:不考虑人情,只考虑生存最大化。
战略视角:别人只想着“怎么过眼前一关”,他已经在为十关后做准备。
技巧总结:
让别人骂他,但又不得不承认他对。
这种“残忍”反而放大他的智者气场。
三明治式讲解:说一点,做一点,留一点 (例如给出2条证据 , 1条结论 , 1个行动,留一半空白)
他在作战会议中,会推理因果:
“因为敌人有 A,所以会采取 B,那么我们必须 C,否则结果就是 D。”
但,他通常不会把推理完全说完,而是点到为止:“所以,我们只能这样做。”
他做了什么?
给出逻辑链条的前半段,让听者自己补完后半段。
把“推理权”交给观众,观众代入感更强。
留白智者:懂得“讲不全”才显得高明。
避免降智:不是“全都解释给你听”,而是让读者自己恍然大悟。
技巧总结:
控制在“一口气三句话”:证据,推断,行动。
给读者留 0.5 步的空白,智者的魅力就在这里。
硬刚队友, 赢得绝对控制权
楚轩曾经和郑吒正面冲突---郑吒靠情感驱动,楚轩靠理性计算。两人矛盾激烈。
楚轩选择直接正面对抗,用冷酷推理一步步逼郑吒,让全队都被迫承认:
“你可以不喜欢他,但没有他大家都得死。”
他做了什么?
不避战,反而利用矛盾确立绝对控制权。
在冲突中证明:理性才是长久之道。
智者感体现:
压服感:不是通过和气赢,而是靠碾压式逻辑和结果。
对照感:郑吒的情感爆发越强烈,楚轩的冷酷就越突出。
技巧总结:
智者并非“所有人都爱他”,而是“没人敢离开他”。
他是“必要之恶”,这是非常典型的楚轩魅力。
群像不降智:把聪明拆赛道
战略智(楚轩):改题目、定原则、押概率。
战术智(神枪/格斗):在局内优化执行。
情感智(队长/主角):在“该炸裂”的节点冲破均衡。
常识智(普通人):提醒盲区、人情与风险。
写对话时安排“回合制胜负”,让别人也赢几回,这样楚轩赢一次就很“重”。
台词与句式工具
“我不需要希望,我需要概率。”
“把问题换一种问法:如果我是他,我会怎么犯错?”
“现在我们不找真相,我们先排除能杀死我们的错误。”
“这一步我赌在人性上,机器不会撒谎,人会。”
“我给你两条路:慢死或少死,选吧。”
三问逼近骨架
问动机:“谁获利?”
问能力:“谁能做到?”
问风险:“谁不怕暴露?”
三问后只给方向,让队友去执行与开掘细节。
必须安排的“失手”
让他至少有一次在人性变量上失算(例如错估某人会弃子),然后当场修正。
—
《死亡笔记》- 夜神月与L
夜神月
1. 开局就是高起点(成绩&人设背书)
不藏,他就是个“全国第一的优等生”,IQ背景直接亮牌。一上来就能轻松解逻辑题、同时兼顾学习+制定犯罪计划。
2. 主动出击式智者
他不是被动推理,而是自己设陷阱。经典如:用监控条件(藏薯片里的小电视)、杀人顺序、假线索误导警方。
3. 压力测试
被监视时,依然做到:学习时杀人,打游戏时保持规律,让别人找不到异常。
这是智者塑造的经典手法,在外部极限压力下,他仍能操作得滴水不漏。
4. 叙事手法:观众上帝视角
夜神月常有“内心旁白”——把推理链说出来。
读者知道他思路多缜密,所以信服“他就是智者”。
再以第一视角增加代入感。
---
L
1. 先通过外部评价塑造名望
L 没出场前,就有“世界第一侦探”的名头,警方集体跪舔。这种“口碑先行”让读者在他出现前就带了滤镜。
2. 反常但有智慧
他登场时的古怪举止(蹲姿、吃甜食、不穿鞋),一度让人怀疑。但随后立刻用“非同寻常的观察力”击中案件核心。这种“以怪异出奇制胜”的转折,让他更像真正的“超常人”。
3. 逆向推理
L 的逻辑链条经常是倒着走:
“如果我是凶手,我会怎么做?”
“所以月若无辜,他就不会害怕这一手。但他害怕了。”
这种换角度思维让他比其他人快一步。
4. 叙事手法:公开 vs 内心对弈
与夜神月的对抗,变成了经典的“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”。
双方内心旁白不断交锋,观众能看见他们的暗战,感受到双方智商的过招。
关键在于:他们很多时候根本没真正动手,而是脑内斗法。
---
月 vs L 的对弈模式(智者交锋的顶配)
1. 互相设局:
月用死神笔记制造假象; L 通过电视播放测试(挑衅“基拉”是否能杀死特定人)。双方都在用“钓鱼”手法。
2. 互相试探:
月表现“清白”,L 却偏要靠细节逼近。双方都知道对方怀疑自己,却还要在表面保持合作。
3. 互相读心:
他们的“我知道你在看我 ,那我装给你看 , 你肯定知道我在装 , 那我装得更自然”
这种心理战才是死亡笔记的精华,也是观众爽点。
---
总结对比:
夜神月:靠“陷阱 + 高压下的缜密执行 + 内心旁白”塑造。
L:靠“外部口碑 + 怪异对比 + 逆向推理 + 和月的镜像对弈”塑造。
—
신우진,《如果是看透世界里的天才》- 申宇镇
1. 看透本质,而非表象
别人看见的是“一个人哭了”,他会看见“这是人类在失去掌控感时的本能反应”。
别人陷在局部细节,他直接指向全局规律。
他的话经常让人“后知后觉”,甚至被震惊到。
2. 情绪冷静,不受外界影响
智者最大的特质不是知道多少,而是别人慌,他能稳。
他不是没有情感,而是能把情绪与判断分开,让自己看似冷酷。
让人觉得这人像坐在棋盘之外观察棋局的人。
3. 能行动,而非只说教
真正的智者不是“哦,我早就知道了”。而是“我知道这件事会发生,所以我已经做了准备”。
申宇镇属于能把看透转化为手段的人。
4. 台词有“余韵”
他的对话不是立刻解决问题,而是丢一句,读者和角色回味才发现其中的深意。这种“留白”感,是智者台词的核心。
5. 对照组写法
智者的智慧往往要通过“别人没看见的,他看见了”来体现。
所以要给他周围安插情绪化/冲动/目光短浅的角色。
别人慌张时,他一句冷静的吐槽或点拨,就能立刻凸显对比。
例子:
别人:“怎么办怎么办,这下完了!”
申宇镇型角色:“……人类总在没路的时候才开始思考路在哪里。”
---
6. 台词的层次感
智者的台词不必长,但要有三层:
表层:一句冷淡的陈述。
里层:逻辑上的洞察。
深层:读者/角色事后才品出来的讽刺或真理。
比如:
“你以为自己在选择,其实你只是从别人安排好的选项里挑一个。”
表层:吐槽。
里层:揭穿局限。
深层:哲学意味,震撼读者。
7. 冷幽默与疏离感
申宇镇这类智者,不是师父型“慈悲”,而是带点冷漠甚至黑色幽默。
他能用轻飘飘的语气,把残酷真相说得像笑话:
“真相往往让人失望,你看,现在是不是比谎言更难受?”
8. 缺陷必不可少
他不能全知全能,不然就成了“挂逼”。
申宇镇式智者的缺点往往是:
太冷静,显得冷血。
对普通人共情力不足。
行为让人不安(像操控棋子)。
申宇镇之所以给人“智者感”,不是因为“聪明”,而是:
透视世界规律的能力
冷静旁观的态度
能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手段
说话留白+带哲理的语言
他是“哲学家式的智者”,不是“百科全书式的智者”。
---
《Dr. STONE》-石神千空 与 浅雾幻
石神千空--“专精型科学智者”。
他不是通天文武,只精于科学。
靠“知识量 + 执行力”撑起来。
课室里随手提炼硫酸、搞小实验。
复活后,用几千年守数秒不间断倒数,直接震撼观众他脑力逆天。
他不是冷酷阴谋家,而是科学万能解决师。
他智者感不是压制别人,而是“让不可能变可能”。
旁人叙事:
旁人不断吐槽“科学宅疯子”, 千空再甩出炸裂发明,对照反衬出智者感。
—
浅雾幻
话术派智者(Manipulator)。智慧不在知识,而在对人心的掌控。有点像“阴阳人”:不属于正统科学团队,但总能用诡计反转局势。
1. 暗示明示提高口碑
骗子出身,高级话术家,从杂志封面,电视节目以及路人交谈中被提及。
他原本就是个“心理魔术师/江湖骗术师”。 所以他的技能树不是炼钢炼电,而是看穿人心与制造幻象。在石纪元,他代表了“人类的软实力”。
2. 巧妙利用性格与阵营
身为语言魔法师,他不产出科学成果,但负责沟通、说服、欺骗、心理战。
典型场景:他能一边表面顺从司帝国,一边暗地里给千空送情报。
他会用“巧妙措辞”让对手相信他站在自己这边。
3. 智者感
他并非像楚轩那样冷酷,或像月那样缜密推演。
他的智者感来源于危机中的嘴炮+见缝插针的聪明。
每次危机,会让人忍不住想:千空有工具,但幻能不能把人搞定?
—
《齐木楠雄的灾难》-明智透真 & 齐木空助?
明智透真(侦探系碎碎念智者)
碎碎念里全是逻辑推理、自我表扬。
常常把别人根本没意识到的细节当作理所当然。
让人觉得“他是真的在动脑子”,不是作者强行开挂。
智者感来源:
他的话术就是不断把细节拉出来(即使自恋),读者会觉得“好像真的合理”。
他碎碎念=推理过程的展示,等于把“智慧”变成了表演。
---
齐木空助(科学疯子型天才,有智者的感觉但不多)
被世界追捧的发明狂人,随口抛出“颠覆世界”的点子。
碎碎念里常常是“啊哈!完美的计划!”或者“愚蠢的弟弟”。
天才和中二气质混在一起。
自暴自弃跳级。
智者感来源:
他把超前知识当日常,别人听不懂,他自己还越说越兴奋。
用“疯狂执念”掩盖智慧,让人又怕又服。
能“预测局势”,比如看穿别人的智商远不如他。
有某种“全知旁观感”,总觉得自己在操控别人。
---